玄学

形而上学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自然”与“名教”,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它源于汉代儒学衰落和道家黄老之学的演变发展,是汉末魏初清谈的产物。魏晋玄学可称为形而上学,盛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1]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崇尚《老子》《庄子》和《易经》,探讨本与末、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等抽象哲理。东晋玄学由王导庾亮等中兴名士纠正失误,推行“名教即自然”理念。萧梁皇族统治者倡导玄学,作为当时学术文化核心。北朝时期,玄学文化风尚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消失。唐初,重玄学者实现道教哲学突破,唐玄宗以“妙本”解释“道法自然”,结束佛道二教争论。[2][3][4][5][6]

诞生背景

魏晋时代的道家之学,即所谓的“玄学”,是道家和儒家融合后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又有“新道家”之称。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一个长达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崩溃,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失去了其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感到厌倦,于是开始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道,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就如同后世的沙龙,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妙的道理,剖析微妙的真理,当时人们称之为“清谈”或“玄谈”。[7]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