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者伯夷(Majapahit,也译称麻喏巴歇)是十三世纪末兴起的东爪哇王国,由拉登·维阇耶(Raden Wiaya)建立于爪哇岛东部,为一个封建王朝,属于新柯沙里王朝(Singasari,1222年~1292年)的延续[1][2]。
1292年,新柯沙里被占领,国王格尔达纳卡拉(Kertanagara,1268年~1292年)及其首相等大臣被杀,政权被阁耶卡旺(Jayakatwang)所夺,新柯沙里王朝灭亡[2]。同年,中国元世祖忽必烈以孟琪出使爪哇遭黥[qíng]面之侮为借口,发舟遣兵远征爪哇[1]。拉登·维阇耶先是利用元军,打败耶卡旺,随后又赶走了元军,便正式宣布满者伯夷王朝建立,王号为格尔达拉闹沙(Kerta Rajasa,1293年~1309年)。为了确保其王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他还同格尔达纳卡拉的四位公主结婚,并以满者伯夷作为新王朝的都城[2]。 满者伯夷王国的势力范围集中在东爪哇和马都拉地区,权力中心则位于东爪哇[3]。1350年~1389年哈奄·武禄王(Hayam Wuruk)统治时期,是满者伯夷王朝的强盛时期[2]。其疆域包括荷属东印度群岛、马来半岛、完整的加里曼丹、东帝汶和巴布亚等[4]。自1478年满者伯夷最后一个国王布腊威查亚(Brawijaya)逝世后,统一的满者伯夷王国就已名存实亡。1521年,信奉印度教的满者伯夷王国最终被信奉伊期兰教的淡目国所灭[1]。 满者伯夷的崛起属于当时马来群岛“曼陀罗体系”(印度教—佛教体系)最后的辉煌期。虽然其曾短暂地雄霸南洋,而且建立起众多金碧辉煌的庙宇,留存大量恢弘的宗教雕刻,但随着满者伯夷与巽[xùn]他之间的战争,以及满者伯夷内部层出不穷的内讧,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权贵之间的厮杀,满者伯夷实际的影响力仅局限于政治上的霸权[5]。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