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芗铭

中华民国时期海军次长、佛经翻译家
汤芗铭(1885年—1975年),字铸新,出生于南凉乡牛黄垱。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人。清朝北洋海军军官、中华民国时期海军次长以及佛经翻译家。[1][2][3]
汤芗铭幼年时因家遭兵燹【xiǎn】,父亲汤聘莘靠举债度日,幸曾祖父汤英信重振家业,汤芗铭才有条件完成学业。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汤芗铭毕业于武昌文普通学堂;同年参加湖北乡试举人。汤芗铭立誓以武力振兴中华。于是放弃入京会试,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汤芗铭一生政治立场多变。在巴黎留学期间曾追随孙中山,后又转投清政府。辛亥革命期间,他奉命追随萨镇冰率舰队前往湖北,协助陆军大臣荫昌反攻武汉,后受其兄汤化龙影响在汉口起义援助武昌革命军。[2]
中华民国成立后,汤芗铭因援汉之功,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首届政府国务委员、海军部次长兼北伐军海军总司令。[4]二次革命”时期,他在湖南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的杀戮,人称“汤屠夫”。洪宪帝制覆亡之时,他又宣布独立。[5]后蛰居北京学佛,依附直系,被授为信威将军。曹锟任总统时,他任汉口商埠建筑事宜督办。北伐战争后,被国民政府通缉。[1]日本侵华期间,汤芗铭出任伪“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等伪职。抗战胜利后,因汤曾掩护营救国民党的地下人员,且有人代为求情,经蒋介石同意,汤得以从汉奸名录中除名。1949年后汤芗铭两次被捕,但均免于起诉。此后隐于北京西城石板房胡同家中,改名汤住心,吃斋念佛,翻译佛学著作。1975年病逝,享年90岁。[6]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