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缅战争

第二次英缅战争
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年4月5日—1852年12月20日),交战双方是英国缅甸,最终英国强占整个下缅甸[1]
19世纪初,英国在印度逐步站稳脚跟后,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1852年,英国派乔治·兰伯特准将处理《杨达波条约》事宜,但他封锁仰光港并夺取蒲甘王船只,引发两国海军冲突,成为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战后,英军掠夺佛塔财宝。1852年10月9日,戈德温占领卑谬。随后在12月,达尔豪西通知蒲甘王,勃固省归英。第二次英缅战争无条约结束,1853年1月20日宣布兼并。[1][2]

背景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
英方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胜出,通过不平等的杨达波条约强制缅英通商,获得战争赔款100万英镑,并从缅甸取得丹那沙林、阿拉干和阿萨姆,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英方在战事中阵亡的人数却达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使英国印度一度陷入经济危机。印度总督阿美士德险被撤换。战争也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