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清朝末年大臣、学者
1
4
陈宝琛(1848年10月19日—1935年3月5日),字伯潜,号[tāo]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市)螺洲人,[1]清朝末年大臣、学者。[2][3]
陈宝琛进士出身,曾任甘肃乡试主考官、翰林院侍讲、右春坊右庶子,入值武英殿、功臣馆。陈宝琛直言敢谏,是清末清流派代表人物之一,颇得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信用。光绪五年(1879年),在清廷与沙俄交涉接管新疆伊犁期间,陈宝琛力主废除左都御史完颜崇厚与沙俄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得到朝廷采纳。[2][3][4]当时,因沙俄与日本的入侵,清廷掀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总理衙门主张对日妥协让步,遭到陈宝琛上疏驳斥,他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又建议设立台湾行省与新疆行省,以加强中央管辖。[2][5]光绪七年(1881年),陈宝琛升任侍讲学士,此后历任江西学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中法战争期间,陈宝琛积极主战,反对通商大臣李鸿章等人议和。清军战败后,陈宝琛因“荐人失察”被降五级调用,不久辞官,赋闲在家二十五年之久。期间,陈宝琛在福建积极兴办教育,创办学校,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贡献。[2][3][6]
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去世后,陈宝琛重获起用,恢复原官,充任资政院钦选议员。期间,他上疏请求朝廷为此前被冤杀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以及工部左侍郎许景澄等人平反昭雪。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担任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同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清帝溥仪被迫退位。清朝覆亡后,陈宝琛继续担任“帝师”,追随溥仪,先后被溥仪赐予“太保”“太傅”头衔。张勋复辟期间,陈宝琛出任“内阁议政大臣”,不久复辟失败。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陈宝琛随同前往天津“静园”避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趁机拉拢溥仪前往东北成立伪满洲国,陈宝琛不愿出任伪职,离开溥仪回到北平,直到1935年3月5日去世。[2][3]陈宝琛死后,溥仪谥其为“文忠”,追封“太师”。[7]
陈宝琛去世之后,清末民初学者陈三立为其撰写挽联,称赞他对清廷的一腔孤忠。[8]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评价陈宝琛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举止端庄有礼,是一位很有魅力,令人喜爱的人。[9]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