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旁起义,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就有铁场村的王延圆、赖岙村的赖余沈会同临海林大广领导农民起义,曾占领过宁海县城。民国年间,自发的小股农民斗争时有发生。这些,都为我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游击战争,创建农 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起义经过
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
这是1928年领导亭旁起义,建立我省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包定烈士就义前写的诗稿,表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924年初,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合作。1925年五卅运动后,全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不断高涨,广东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巩固,对北洋军阀实行的北伐的战争在加紧进行,就在大革命暴风雨的前夜,当时在上海读书的宁海县进步青年蒋如珍、林泽荣(林淡秋)、章广田、俞岳、潘天寿、柔百等发起组织了“宁海旅沪学会”,学习、讨论革命思想。1926年春,蒋如琼、林淡秋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为在浙江东部地区建立革命基地,造就党在东海之滨的革命苗圃.就以学会名义.邀集在杭、沪、甬的一部分宁海籍青年,商讨创办宁海中学。暑期,他们回到故乡,从组织“消夏社’入手,办起补习班,筹办宁海中学。经多方努力,中学于1926年9月开学.中共宁海县第一个支部也在校内秘密建立了。中学开办不到一个月,即遭倒反动当局查封,学校被迫迁到海游,党组织负责人蒋如琼、范金镳[biāo]也先后去广东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初,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中共浙江党团书记宣中华,即派蒋益谦、林迪生等重建了宁海中学和党组织。1927年夏,中共宁海县委建立,许杰、包定等任县委委员。年底,全县即有党支部10多个,党员130多人。他们大力发动农民运动,至1928年5月,全县建立了6个区委,70多个支部.党员9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