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是1955年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陕西西安,[1][2]直至1956年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号召迁到西安,这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建设西北的一次长征,西迁人的爱国奋斗孕育出了西迁精神。[1][2][3]2005年12月,经西安交大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4] 交通大学始称南洋公学,1896年由盛宣怀等创办于上海,1921年定名交通大学。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伟大的“迁徙”。1955年从中国国家战略布局和西部工业发展需要出发,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至1956年底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1954级、1955级学生迁来西安的共计2291人,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5][6] 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知识分子群体爱国奋斗的时代坐标。2020年4月,在中国陕西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6][7]同年9月,西迁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新时代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有助于激发教育和科技战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创 业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6]截止2021年,西安交大累计为中国育才近3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在中西部工作;培养出的51名中国两院院士中,近一半扎根西部。[2] 出现背景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与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