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雕塑

肖像雕塑
肖像雕塑起源于欧洲大陆,自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化艺术后期开始出现,以歌颂哲人、诗人为主。随着古罗马时代的到来,王宫贵族为了巩固统治,邀请雕塑家为其制作肖像,从而推动了肖像雕塑史上的首次高峰。这些肖像不仅具有明确的身份标识,还有特定的放置场所。在中国,尽管没有形成正式的传统,但在某些时期和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肖像特性的作品。例如,秦朝兵马俑[1]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肖像特征。然而,中国古代的肖像雕塑并未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这可能与中国王宫贵族的审美偏好有关。相比之下,西方的肖像雕塑则经历了多次繁荣期,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和18、19世纪。到了20世纪,即使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下,肖像雕塑依然保持着生命力。

历史沿革

欧洲肖像雕塑

欧洲肖像雕塑的主要材料包括大理石青铜罗马时代的肖像雕塑在内容、形式、材料和服务对象、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定位,此后的历史演变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在经历了中世纪的低谷后,文艺复兴促进了肖像艺术的复苏,并在18和19世纪达到了另一个高潮。这一时期,肖像雕塑的对象涵盖了从统治者、科学文化名人到普通百姓的各种人物。许多雕塑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肖像雕塑的创作。罗丹[2]推崇的乌东是这一高潮中的重要人物。即便是在20世纪,当传统与现代主义激烈冲突时,肖像雕塑仍然坚持下来。

中国古代肖像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