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一标

广东潮剧院原导演
郑一标(1921年-2002年),男,原名郑[]标,曾用名郑茂钦、高长隆、雷震山等。澄海市樟林乡人。广东潮剧院原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汕头市政协委员、汕头地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1]

人物简介

郑一标,出生于泰国曼谷华侨家庭,5岁回国,在澄海县第六区第一高级小学读书。1935年回曼谷新民学校、中华中学读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9年秋回国就读于云南曲靖中学、保山国立第一华侨中学。1942年考入昆明中法大学文史系,一个月后转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外国语文系。1942年转读中国文学系,课余积极参加抗战戏剧活动和“一二·一”学生运动。1946年大学毕业后赴泰国曼谷中华中学任教。参加侨社进步戏剧活动,曾任泰国华侨艺术家协会戏剧部长,参与领导[xiān]罗华侨青年歌、舞、剧联合委员会(后改名侨青歌舞剧社),创办影剧综合刊物《影剧春秋》。1950年回国,参加潮汕文工团、任潮汕文工团工委会副主任兼编导,后任粤东行署文教处文化科影剧组负责人及粤东区戏曲改革委员会常委。1955年后,任广东潮剧团(1958年改为广东潮剧院)艺术室副主任、导演组长。“文革”期间下放东山湖干校。“文革”后期到地区潮剧团工作。1978年广东潮剧院建制,任潮剧院导演。他任导演期间,结合具体剧目,传播戏剧理论,辅导演员学习文史知识,[2]离休后任潮剧院艺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建国后较早参加潮剧队伍的文艺工作者。建国初期,在“改人改戏改制”的潮剧改革中,与剧团世俗、新文艺工作者一首,并与吴峰等人一道建立新的导演制度和演出管理制度,[2]为潮剧导演制度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

导演剧目

在数十年导演艺术生涯中,导演剧目30多个,其中有潮汕方言新歌剧赤叶河》,潮剧现代戏《刘胡兰》、《两兄弟》、《松柏长青》、《滨海风潮》、《万山红》、《迎风山》、《雾里牛车》,山歌剧《一袋麦种》,新编历史剧《辞郎洲》,古装潮剧《荔镜记》、《苏六娘》、《闹开封》、《芦林会》等,都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扫窗会》、《闹钗》和《杨令婆辩十本》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还曾参加拍摄《火烧临江楼》、《苏六娘》、《荔镜记》、《闹开封》等潮剧艺术影片,发行海内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