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漏学是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是解脱烦恼之三法戒、定、慧的学问,由戒学、定学、慧学组成,因此又称三学。三无漏学出自佛教经典《楞严经》,漏指烦恼,三学能对治烦恼,故称为无漏。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是通往证涅槃[pán]、得解脱的道路。[1] 戒学指戒律,是佛教行为的规范,佛教的戒律有六种: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六法戒和菩萨戒。定指禅定,也称止观,是佛教的重要之学,这一内心体验的修养法,自印度《奥义书》以来便极其流行。目的在于息杂念、生信心,依级别深浅分为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慧指知,即般若,是修佛法得解脱的重要基础,是证悟涅槃的明察力,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宗教智慧。三无漏学的修习有次第,依戒起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戒定以慧为先导,定慧以戒为基础,戒慧以定为依止。[1] 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在经过长期苦行但无果后,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便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坐在河边的毕钵罗树下沉思冥想,经过七天七夜悟出了“四谛”的真理,其中三无漏学就是他所觉悟到的佛教哲理之一,这是他对人解脱途径的思考,进而成了佛教的基本思想。[1][2]三无漏学同时也是决定佛教正法久住世间的核心因素,在佛教教育体系中处于统摄性和归结性的地位,他对佛教教育的整体发展进程产生者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佛教的宗派众多,但无论是汉传、藏传还是南传,每个佛教宗派的修习都是以戒定慧为本。[3] 定义
三无漏学是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包括戒、定、慧三学。戒指戒律,泛指佛教为所有佛教信徒制定的一切戒规与纪律,其中戒主要指佛门为出家与在家信徒制定的戒规,用以防非止恶;律为佛门专为出家比丘、比丘尼制定的禁戒、纪律。定指禅定,是佛学重要和基本的修持方法,可以让人从混乱的思绪中安静下来,专注于一种境,安住在这种禅定状态的人,心已经远离了欲界心的状态,也就自然不会再为欲界的事情而烦恼。慧,慧就是般若,意为脱离妄想归于清净的智慧,是一种证悟涅槃的明察力,不是通常说的世俗智慧,而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宗教智慧。[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