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

对目标造成杀伤性作用的武器
1
4
核弹(Nuclear weapon),别名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是一种利用核反应中的光热辐射、电磁脉冲、冲击波以及辐射等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和破坏作用形式的武器,多用于军事行动中,为的是达到某种战略目的。爆炸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毁灭性的杀伤破坏效应。[2][3][1]核弹现作为国力强大的表现和底蕴威慑。[4]
核弹按结构原理,可分为原子弹氢弹和特殊性能核武器;按作战使用范围,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按配用的武器,分为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深水炸弹核武器包括核弹头、弹头运载工具和其他部分。一般说的原子弹、氢弹是指弹头部分。运载工具是用来发射或投射核弹头的工具,有导弹、火箭、飞机、火炮、潜艇、鱼雷等。核武器的射程和命中精度与运载工具有关。[5][3]
按照发生核爆炸时核武器所处的介质和高度(或深度)的不同而划分的爆炸类型,可分为空中爆炸、地(水)面爆炸、地(水)下爆炸等。在核爆炸威力相同的情况下,核爆炸方式不同,其杀伤破坏因素对目标的杀伤破坏效果也大不一样。究竟采用何种爆炸方式,取决于作战目的和目标性质。[6][7]核武器爆炸后,能产生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污染。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一般只出现在爆炸后几十秒钟时间内,因此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污染持续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称缓效杀伤破坏因素。[5]
截至2022年初,全球只有9个国家拥有核武器。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是得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承认的五个法定有核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三国皆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于1985年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2003年1月10日宣布正式退出该条约。[8][9]

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