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绍文(1829年—1903年[a]),别名朱少文,浙江绍兴人,中国清代相声艺人,艺术活动主要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现代相声的开创者,艺名“穷不怕”。[2][3][4]
朱绍文幼年曾在北京学唱京剧丑角,后改学什不闲莲花落的“前脸儿”[b]。[5]早年的朱绍文因不满清廷的腐败统治,决心不投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谋生。[2]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朝廷因“国丧”禁止戏园进行演艺活 动,艺人们纷纷失业转行。朱绍文为了养家糊口,开始到北京天桥一带卖艺维持生活。[2][6]朱绍文会的技艺很多,他能打竹板,即兴演唱太平歌词[c],还能用白沙在地上撒字兼释义说相声。[2][3][5]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朱绍文因在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上献艺,被御封为“天桥八大怪”[d]之首。[5][7]朱绍文自此成名,而后又收了“贫有本”“穷有根”两个徒弟。朱绍文有时与他们一起创作、表演相声以针砭时弊,被传为佳话。[5][7][3]朱绍文因为突出的才艺,受到恭亲王、蒙古族的罗王(罗布藏多尔济)的赏识,先后被他们聘入府中当差。朱绍文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的毡子房,直至1903年[a]过世。[2][5][3] 作为现代相声行会的开创者,相声 派系的创始人,朱绍文一生编演了《字相》《老倭国斗法》《大保镖》《黄鹤楼》《千字文》《睡梦长》等众多相声和太平歌词作品,对清朝末年清廷的统治进行了讽刺。[2][8][4][9]陈建华在《中国相声艺术论》中指出,朱绍文的作品以庄入谐、俗不伤雅,又兼针砭时弊的社会价值,是现代相声讽刺精神的源头。[6][9]他创作的《三近视》等节目,一直流传到今天还在表演,影响深远。[2]相声演员马三立认为朱绍文是相声界的开山鼻祖;[9]评书演员连阔如、俗文学专家傅惜华等则予以了其作品脱离底层浅薄,诙谐之余又雅俗共赏的高度评价。[3][8]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