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

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外的地方
象牙塔(法语:la tour d'ivoire,英语:Ivory tower),[1]用来描述那些远离现实世界的地方。这个概念通常用于描述学术界或艺术界,因为这些领域的人们经常被认为是远离社会黑暗的。然而,这个概念也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富裕的人们,他们生活在一个与普通人不同的世界里,远离社会的问题和挑战。[2][3]
象牙塔最早源于圣经《旧约雅歌》(第7章第4节,是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曾作爱情之歌《雅歌》中的第五首,指新娘优美的颈项。[1]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奥古斯丁在书函《致维尔曼》中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于是“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4]很多人把大学比喻成象牙塔,实际就是把大学指作“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而在心理学上,“象牙塔”指富有想象力人的内心五彩斑斓又虚幻的小宇宙。[5]

词源

象牙塔(Ivory tower)源于圣经《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是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曾作爱情之歌《雅歌》中的第五首,说的是新娘优美的颈项。[1]诗歌中描写道,歌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rabbim….”(……你的颈项如 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
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的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的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的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的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象牙之塔。于是“象牙塔”就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后来有将大学生活比作“象牙塔”的说法,意指大学生活的单纯,与社会隔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