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远级巡洋舰是中国清朝末年在德国订造的新式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为后世的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1884年10月29日李鸿章亲自将这艘军舰命名为“济远”,1895年2月17日,“济远”在威海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舰队,仍保留“济远”舰名。 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开始建设西式海军后,就定下目标要组建龙旗飘扬的铁甲舰队。但是,一方面因经费短绌;一方面也出于对巡洋舰特性的了解,以及对当时海军技术的逐渐熟悉,早在购买铁甲舰之前,北洋大臣李鸿章就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之手,在英国订造了2艘当时世界最现代化的巡洋舰——“超勇”、“扬威”。购舰的目的非常明确,短时期内可以利用这两艘新锐军舰初步构建海上力量、担负起海防重任、阻吓眼前的敌对势力,远期目标上,巡洋舰也是为了将来购买铁甲舰、组建称雄亚洲的铁甲舰队奠定基础,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才养成、技术储备等方面的考虑。 近代最初的巡洋舰,中国称巡海快船,仍留有很多风帆时代的印记,例如火炮大都采用的是船旁列炮布置法,即将一门门火炮排列在军舰的两舷,通过炮门向外射击,属于探索阶段的产物,中国福建船政建造的“扬武”号二等巡洋舰(依据当时的军舰分类标准,凡巡洋舰拥有两层炮甲板的称为头等;只有主甲板一层列炮的称二等)即是此类。后随着火炮、舰船技术的不断发展,诞生了以“超勇”级为代表的新式巡洋舰,新型军舰的重要特征就是主炮分置在军舰首尾,这一变革对后世的军舰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该时期的巡洋舰,大都没有装甲防御,基本都属于无防护巡洋舰,战场生存力不高。有鉴于此,英国于1876年建造了平甲巡洋舰“Comus”,在尽量不增加军舰重量、保证航速的前提下,巡洋舰要害部位的顶部覆盖了一段装甲的平甲板,用以防御由上方射入的炮弹,而装甲甲板下方的两舷布置煤舱,利用煤堆在侧面提供一定防护。“超勇”级军舰上即应时采用了类似的设计,但是这种防御方法并不理想,一切还在探索中。这种缺乏有效防护的军舰,显然不是北洋大臣心里想要的,在“超勇”、“扬威”回国后不久,李鸿章就认为这种军舰有名无实,“恐不足恃”,言下之意是并不满足,想获取更精良的军舰。尽管在“超勇”级军舰回国的那个时代,这已是最优良的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