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一种全身性急性感染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通过感染动物的尿液、组织直接或由感染动物的尿液污染水、土壤,间接传染给人的急性感染性疾病。钩体可分为致病性钩体(问号钩端螺旋体)和非致病性钩体(双曲钩端螺旋体)。问号钩体为钩体病的病原,全世界问号钩体已发现24个血清群钩体,在中国问号钩体可分为18个血清群76个血清型,常见的有黄疸血型、犬型、秋季热型、波摩拿型等。[2]
钩端螺旋体病潜伏期多为7~14天,[4]临床典型表现为早期出现钩端螺旋体败血症[2](发热、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等),[4]中期出现多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2](咳嗽、黄疸、肾损害等),[4]后期出现眼部症状(巩膜表层炎、葡萄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膜炎、脑动脉炎等)等并发症。[5]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易感者接触史等)、临床表现(急起发热、腓肠肌疼痛与压痛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清钩体免疫球蛋白M抗体等)。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如多西环素、青霉素等)与对症治疗(如地西泮、氢化可的松等)。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环境和预防接种疫苗是控制钩体病流行和减少发病的关键。[4]该病轻型或亚临床病例预后良好,病死率低;而重症病例如肺大出血、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等病死率高。[2]
钩端螺旋体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动物源性疾病之一,[2]鼠类和猪是钩体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4]可通过皮肤、消化道等途径进行传播。[2]该病分布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夏秋季。[4]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男性高于女性。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病人数约103万,重症人数30万~50万。[2]中国发病率有显著下降趋势,2019年1~7月中国钩端螺旋体病发病人数为72例,死亡人数为2人。[2]钩端螺旋体病属于中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之一,[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被列为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9]

病因

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