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青睐。其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1] 身份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知和描述,包括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由于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同,所以需要主体的身份认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身份认同的嬗变。[1]
身份认同一词本指的是拉丁文idem,意味着“同样的”,包含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同样或既被自己也被他人所认可的双重经验。身份认同概念来源于多学科领 域研究,通常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类,包括对个人特征、社会角色、群体成员身份以及文化认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二者互相影响,并在互动中共同塑造出“自我”概念。[2]
词源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从词源上来看,认同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做动词用(identifying),它是一个习得的过程,个体会从他人身上选择性地内化一些特征将这些特征变成自体的一部分即认同。第二层是做名词用(identity),是identifying这个动作结束之后的产物--你的身份(identity有认同之意,也有身份之意)。你认同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具体来看,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自我身份认 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