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禹(前127-前44),字少翁,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是西汉中期一位以明经洁行著称的大臣及经学家,同时也是董仲舒的再传弟子。他以“选贤能,诛奸臣,罢倡乐,修节俭”的政治主张闻名于世,这些理念不仅彰显了他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践行,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朝政格局。贡禹的高尚品德与卓越贡献赢得了后世的广泛尊敬,被尊称为“贡公”,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经学家之一。[1] 人物生平
西汉元帝即位后,深感贡禹之贤德,特召其为谏大夫,随后又擢升其为光禄大夫、长信少府,乃至御史大夫等要职。贡禹在此期间,频繁上疏,阐述治国安民之策,其中不乏对人口问题的深刻见解与重要建议。
他敏锐地指出,当时社会“内多怨女,外多旷夫”,人口出生率低迷,这一问题的 根源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及以后,帝王与诸侯的奢侈生活,如“广纳好女至数千人,充盈后宫”,以及“诸侯妻妾众多,有的甚至达到数百人,而豪富吏民亦蓄养歌姬数十人”,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人口结构的失衡。 为改变这一现状,促进人口增长,贡禹力主将宫中 及官府中大量闲置的宫女、奴婢“免为庶人”,使她们能够正常婚配,生育子女。他进一步提出,应遣散“诸官奴婢十万余人”,尽管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以 实现,但贡禹的这一主张无疑是对汉武帝以来统治阶级腐朽淫乐生活的有力揭露,对于推动天下成年男女适时婚配、促进人口繁衍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