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属性是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在中国哲学史、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的人性观,并派生出不同的教育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一切美德的开端,教育的任务只是“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的本性。荀子主张人性恶,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积学而成、后天努力的结果。告子则主张人性无分善恶,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扬雄认为人之性有善有恶,善或恶的关键在于学习。董仲舒、韩愈等主张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说明人的善恶根源于性,表现于情。 名词解释
人的属性是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出自刘德著作的《财富论》;人的属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欲求性,人的自然欲求性包括生存欲求和性欲求。目前,人的属性有三种说法:精神性,社会性,生物性。 基本内容
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就是指人的自然欲求性;人的自然欲求性包括生存欲求和性欲求,具体表现为人有生命安全的需求、食物的需求、适宜环境的需求、休息和睡眠的需求、性的需求、财产安全的需求等。人的自然欲求性是人类行为根本的出发点,是推动个人发展和人类发展的基石,人的自然欲求性主宰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支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衡量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准则。人的自然欲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本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