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废墟

1944年博尔赫斯所著小说
《环形废墟》是博尔赫斯的第二部小说集《虚构集》中的一篇,展现了博尔赫斯对“时间虚无”和“死亡意识”的深刻探讨。这部作品深受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影响,构建了一种“分有”和“倒退追寻”的模式,反映了时间的虚无和荒诞,同时也强调了死亡在荒诞和虚无中赋予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剧情简介[1]

一位魔法师为了实现他的“魔幻”梦想,从沼泽中逃脱并来到了一个废弃的环形废墟,那里曾经是一座火神庙宇。他知道这个地方是他意志力的产物,他计划在此处创造一个从未存在于尘世的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在一千零一个夜晚后,魔法师成功地在梦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少年形象,这个少年不仅具备人体所有的细节特征,而且在他梦见“火”之后,还获得了智慧。魔法师将这位少年引入现实世界,除了他自己和创造者的“火”外,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魔法师担心少年一旦意识到自己是幻影,将会感到极度困惑和沮丧。就在魔法师为此担忧之际,这座火神庙宇再次遭受火灾,魔法师决定在火中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当他走进火中时,却发现他自己也无法被火吞噬,原来他也是一个幻影,是另一个人梦境中的幻影。

创作背景

《环形废墟》是博尔赫斯“时间虚无”观念的重要体现,它融合了诺斯替主义和佛教轮回观的理念。博尔赫斯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尽管他对主流宗教不太感兴趣,但他对犹太神秘教派喀巴拉、诺斯替主义和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等有着浓厚的兴趣。诺斯替教派是一个哲学宗教运动,其名称源于希腊语“gnosis”,意指有关上帝、光明和神圣的知识。诺斯替教派主张每个人既是他们身后人的创造者,也是他们面前人的被创造者。他们的教义认为存在一个至高的神,祂从自身中流出其他的神性实体,每个等级的神都会流出下一个等级的神,如此类推,直到最底层的神,也就是创造了世界的神。在这个链条中,人们不知道自己位于何处,随着神性的逐级减少,到了创造世界的阶段,神性几乎不存在,因此这个世界充满了错误、恐惧、罪恶和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