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市的历史遗迹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又称为“忽汗城”,是中国唐代渤海国的都城,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西南渤海镇。古城建筑坐落在东京城盆地的冲积平原上,南临镜泊湖区,西北靠牡丹江,东边是汇入牡丹江的马莲河。渤海国王都从中京显德府迁至上京龙泉府,此后成为渤海国的首都。渤海国共传十五代王,前两代被唐朝封为“渤海郡王”,从第三代开始,唐朝晋封为“渤海国王”,正式国名为“渤海国”。1961年3月4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18日,该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古城遗址内还有兴隆寺,是清代渤海庙地上修建的,内有渤海时代的佛教石刻艺术品。此外,遗址周边还有一些渤海国墓葬、窑、桥等遗址。

历史沿革

渤海初定都敖东城(吉林敦化境内),史称“旧国”。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左右,三世文王大钦茂把首都从中京显德府迁(吉林省和龙市)迁至   北部的上京龙泉府(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30余年后,复迁东京龙泉府。贞元十年至贞元十一年(794年至795年)间,五世成王大华屿又将王都从东京迁回上京龙泉府。从此,上京龙泉府作为都城,直至渤海灭亡。上京龙泉府两度为都,前后达160余年之久。
远眺宫城第2殿址
清同治十年(1871年),英国人对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调查,并将此遗址介绍给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