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景伟-抖音百科
柏景伟,晚号沣[fēng]西老农。陕西长安人。清咸丰五年(1855)中举人。大挑授定边县训导。适逢关中发生回民起义,他未去定边任职,带父母避乱隐居终南山。父母去世后,他在长安办团练,参与汉回械斗,镇压谋划策,解救了回民叛军对庆阳、巩昌(今陇西)两府的包围,朝廷奖授他候补知县。钦差大臣左宗棠同治六年(1867)领兵入关中,得知柏知识博深,胸怀谋略,即请其入营参谋军事。他向左提出于乡镇筑堡寨以保百姓安居,设里局以减民众力役,迁徙回民,开科取士等16项要务,多被左采纳。左保举他为知县,分陕西省补用,并加州同衔。[1] 主要事迹
清光绪三年(1877),关中发生饥荒。柏辞职回乡,专办教育,曾出面请巡抚发放仓存粮食救济灾民。他在家乡创办私塾学稼园,免费收教贫寒子弟;后主讲关中、泾干、味经各书院;主持各书院分设了经史、道学、政事、天文、地理、数 学等课程,为社会培养人才。又刊印了冯从吾的关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实用书籍,建立了味经书院的刊书处。经他倡导,在陕西设立了官办书局。他还发起建立少墟书院、崇化文会等,为发展陕西文化事业尽力。十七年(1891)陕西巡抚和陕西学政都向清廷推荐柏入朝做官,慈禧太后批下部议。就在此时他因病而卒。二十五年(1899),陕西巡抚上奏清廷获准,将柏载入国史馆儒林传。他的著作有《柏沣西先生遗集》六卷和《沣西草堂集》等。 柏景伟,字子俊,学名沣西先生。生于道光十一年(1830),咸丰五年(1855)中举。初派定边训导,因家中有老人而没有赴任。曾受长安县令旨意,办地方团练。后随陕西提督傅宗生湖北募勇,被延聘入幕府。左宗棠率师西征,柏景伟向其建议采取措施,剿灭回民判军,深得左宗棠器重。刘果敏驻军三原时,柏景伟建议其收编北山(渭北一带)的土匪以壮军威,遭湘军籍主事周某嫉恨,以“出虎入狼”喻相阻。后刘忠壮采纳了柏的建议,收编了这些人,在由陕北延安进攻宁灵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左宗棠认为柏景伟这个人很有才华,便让他总理陕西团练兼修城堡事。后因政令不通,他愤而辞职。同治元年(1862),柏景伟回到家乡,在终南山南五台胜宝泉读书,研究学问。他自己写的《竹林寺深夜读书》一诗,反映了当 时的情景:“夜深群动息,涧水响琮琤[chēng]。吾性本无物,萧然万虑清。偶向空中悟,非耶又是耶。道心何处认,月照紫薇花。”今南五台仍有“柏景伟读书处”题记。光绪二年(1876)受聘于泾干书院、味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受陕西学使之约,移讲关中书院,任山长。光绪十五年(1889)因病辞归。两年后病逝,享年60岁。 柏景伟一生献身教育,发展教育。初到径干书院,即制定“学规六事”,对学生严格要求。由味径书院移经关中书院,对不听从教育的全部让离开,等讲堂日有记,月有课(考核),一丝不苟。他相当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曾说:士所贵者,品德为最;品不能治,虽才如卢陵,学如斑马,掇魏科,莅显位,人多訾之;行果无亏,居乡可为纯儒,如官可为纯臣,末世犹有余芳。他告诫学生,亦多读书,勤请教明公,增长见识。要有把纱帽提在手上、应掷去时即掷去的勇气和精神。他勉励宋伯鲁(礼泉人,清光绪年间任副督察御使)不要随波逐流,不能只做官不干事。他称赞赵舒翘(清光绪时任刑部尚书)果断处理“河南王树汶临刑呼怨”案,告诫他对成绩不可矜张,做“好官”,做“清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关中书院门人中举者50多人,一时传为佳话。柏景伟因此获“经师”、“人师”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