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年3月30日—1968年3月14日),美国德裔犹太学者,著名艺术史家。在图像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影响广泛。 潘诺夫斯基反对沃尔夫林的形式自律原则,主张在思想观念、哲学风格之间建立联系,认为风格的发展是与哲学、文化发展趋向一致的。
生平
1892年出生于德国的汉诺威。从18岁起开始准备研究丢勒的著作,大学时期撰写的关于丢勒作品受意大利人启发的数学论文荣获柏林大学赫尔曼一格林奖(Hermann Grimm Prize),1923年又与扎克斯尔合作发表研究丢勒的《忧郁Ⅰ》 (MelencoliaⅠ) ,他曾跟随德国中世纪艺术史学家戈尔德施米特(A.Goldschmidt)和弗格(w.Voge)学习,在他俩的指导下,完成了论丢勒艺术观的博士论文,1914年在弗莱堡获得学位。他对丢勒的兴趣,伴随终生。 1921年在汉堡大学任编外讲师,1926年在该校升任教授。自1931年起往返于大西洋两岸,轮流担任德国和美国的艺术史教授。1933年被纳粹政府解雇,自此留在美国担任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当时美国对西方艺术史的研究刚刚起步,由于潘诺夫斯基和其他移民学者的努力,这项研究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1935年起在享有学术共和国之誉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62年退休后又担任纽约大学的教授。他是20世纪伟大的艺术史家之一,是最后一位黑格尔派哲学家,也是20世纪后期的艺术史家应当回归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