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祠

祭祀场所
祠堂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场所。中国封建社会以忠孝礼仪为制度基础,宗祠作为家族的象征,自然在人们心目占里有极高的地位。宗祠祭典代表着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明代初年,流坑建起第一座祠堂,到万历年间,全村已有分祠26座。这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族,以儒家理学成分增进宗族的凝聚力,以心学的弘扬给宗族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几百年来,祭祖活动相沿成俗,成为族人行为和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今村中还散落着50多座旧祠。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设有神[kān],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村民燃放一小挂鞭炮,敲击小铜铃,给神龛上供,虔诚祈祷。是时,村内炮仗声此起彼伏,成为一道风景线。[1]

简介

流坑村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董氏精英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持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宗教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7米的花岗岩石柱,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背景

宗祠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它与各房谱牒相配合,就是一套严厉的法制系统。古时候的流坑木业发达,村中对于树木森林的保护有加,在道光十九年修[yìn]明房谱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套法制系统是如何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