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击轰炸机

具备自卫空战能力的战术轰炸机
歼击轰炸机(英语:Fighter Bomber),又称战斗轰炸机,是以攻击战役战术纵深内的地面目标为主、投掷外挂载荷后也具备空战能力的军用飞机[1]
1911年11月1日的意土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奉命驾驶改装过的朗派乐-道比单翼侦察机,在驾驶舱两侧垂直悬挂了几枚重约2千克榴弹,飞到土耳其军队上空时,飞行员用手取下炸弹向目标扔去。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受到国际军事界重视,开始研制专门用于轰炸任务的飞机。1941年,美国生产出P-40D驱逐机,上面装有炸弹挂架,能挂炸弹约230千克,用于打击地面目标。后来,美国率先使用“歼击轰炸机”这一名称。1955年,美国专门设计的歼击轰炸机F-105首次试飞,随后装备部队,1967年制成F-111。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空军开始装备歼击轰炸机,最初也是用战斗机改制,后来研制成新型的可变后掠翼的苏-24。1974年,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狂风”首次试飞。[2]
歼击轰炸机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各国航空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4]歼击轰炸机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航程远,载弹量大(6吨以上),有自主导航和精确投放弹药的能力及很强的电子战能力。歼击轰炸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战斗机改型而来,二是专门设计。[3]歼击轰炸机同时具备空战和较强对地攻击能力,[5]主要用于遮断和孤立战场,以对地/海为主要攻击目标,可以深入敌方纵深攻击战略目标、遮断或削弱敌后方对前线的支援,也可用于战场上空的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战术目标。[3][4]

发展历程

早期的歼击轰炸机,主要是由歼击机改装而成,携带的武器一般为炸弹,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于1941年生产的P-40D驱逐机,即装有炸弹挂架,可挂炸弹约230kg,用以轰炸地面目标。20世纪50年代末,前苏联空军用歼击机改制的苏-7,后又研制成新型的可变后掠翼的苏-24,均属歼击轰炸机。美国专门设计的于1955年首次试飞,随后装备部队的歼击轰炸机F-105,1967年又制成F-111英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狂风”于1974年首次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