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奉还

1867年发生在日本的事件
大政奉还(たいせいほうかん)事件,发生于日本庆应三年。
公元1867年10月14日,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宣布“大政奉还”,辞去将军职位和头衔,将权力还给天皇。这意味着,延续了两百六十七年的德川政权从此正式终结。当时拥护德川幕府的藩国仍然占大多数,他们要求任命德川将军为新政府的高官,参与国家大事。决心推翻幕府的维新派则继续步步紧逼:要求德川庆喜必须“辞官纳地”,辞职并将领地和辖区内臣民返还朝廷。[1]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德川庆喜拒绝拥护者拼死一战的要求,毅然解散军队,他本人也离开江户城,住进上野宽永寺。他命幕府高管与维新政府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包括德川庆喜隐退、幕府家臣全部迁出江户城、军舰武器全数交给新政府军、交出江户城等。新政府军队顺利开进江户城,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江户无血开城”。明治天皇新政府军顺利很快地统一日本全国,开始明治维新,全面西化改革。[1]

背景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 力。因此,大部份的维新派人士都觉得日本的政治架构应重新建造,否则日本便成为一个各藩割据的分裂国家。而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於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应收回德川庆喜交出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