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藏文:ལོ་ཐོ་,英文:Tibetan Calendar )是指中国藏族的传统历法。[1]藏历是阴阳合历,其纪年法仿照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但形式采用五行与十二生肖配合的方法。藏历以十二年为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藏历叫“饶琼”,与农历“六十花甲子”相近。例如2016年农历丙申年在时轮历称为火猴年。[2]藏历的木代表甲、乙;火代表丙、丁;土代表戊、己;金代表庚、辛;水代表壬、癸,也采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生产和生活。[3]
藏历已有1300余年历史。据藏文文献记载,藏历始创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现行的藏历正式使用于公元1027年或之后,来源于《时轮经》里的天文知识。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13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a],到19世纪,藏族历书的编定已经趋于完善。[4]藏历有三个来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历,二是时轮历,三是时宪历。此外,藏历还吸纳了“五行算”和“占音术”。关于藏族历法的研究,被列为藏传佛学“小五明”中的星算学,传世专著有数十种。在各大寺院中,设有进修藏医藏历的机构。第十五“饶琼”之阴火兔年(1916),拉萨成立“门孜康“,意为藏医藏历院(现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所属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编制藏历历书出版,发行遍及中国内外各藏族居住地区。[1][3][5] 藏历还对西藏地区作中长期天气预报,对五大行星运动和日月食也作预报。藏历在西藏原始物候历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历 法精华形成的独特而科学的历算体系。藏历在节气与季节划分上,不是采用简单的岁月平分法,而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固定点来计算节气,然后结合各种鸟类、动物、植物的生长等物候现象确定节气和分季。藏历虽然也有与通行历法的春、夏、秋、冬四季划分传统,但同时又根据高原变化莫测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六季划分法,即:春、后春、夏、秋、冬、后冬。[3] 基本特点
藏族1027年开始的时轮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