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指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多种措施对农田进行全面改造,旨在改善农田的自然条件,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这一过程旨在将农田建设成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备、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农田。
重要意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水旱灾害频发,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对农业发展构成挑战。因此,兴建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尽管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某些大型防洪工程之外,与农业产出能力直接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相对较少,管理也有所松懈。面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已将农田水利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1]
实施方法与形式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领导和组织。各级水利部门应及时向政府提出建议,特别是在基层,应认真听取民意,尊重民意,及时向上级反映民众的意见和想法。在实践中,应采用民主的方式,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受益范围较小的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决策。此外,还应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促进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水利知识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