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焚余》是作者金堡创作的一本书籍。
内容介绍
作者金堡。其生平、思想及文字被禁原因见《彳扁行堂集》。
金堡著作除了文集,还有大量奏疏,当其文被禁以后,后人有敬慕其高义者多方搜集金堡的奏疏,以抄本得以流传,名《岭海焚余》。集中奏疏多为作者在隆武、永历朝所上,凡四十九篇,编为三卷。因为不是金堡的全部奏疏的汇集,故称焚余。卷上是隆武朝奏疏,中、下两卷为永历朝奏疏。奏疏内容大多是关于两朝朝政及抗清方略的,中多攻击清廷之言词,在《中兴大计疏》中称清人为“犬羊”,为“虏”,“狡虏”,在《奖忠讨逆疏》中称清人之盛势为“腥风膻雨”,称满族贵族官吏为“贝酋”,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当时两个民族矛盾激化所形成的紧张局势,以及明人对满清所怀的轻蔑和痛恨的复杂心情。 而集中文字,时有自表心迹的忠义之词,难怪要被夺取政权的满清统治者目为悖逆之尤。隆武朝奏疏共有十八篇,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劝导隆武帝出闽抗敌,图谋复国;二是力主奖忠讨逆,清除内部权奸的隐患;三是向隆武帝提出忠言劝谏。 金堡回乡后,与原任都督同知姚志卓等起兵余杭,后失败,被迫入闽,于是写了《中兴大计疏》,疏中力促隆武帝“速定亲征之期”,如此则必能得到天下人的响应,因为历来“华夷之防,属有秉彝,孰无愤厉?”而圣上亦“必能光复二京”,“混一可期”,否则的话,“偏安亦不可保”;他还向隆武帝建议说:“不复徽州,不可以保江东;不复浙西,不可以绝杭州;不复上江,不可以制金陵。”面对那些主张偏安者提出的“天子之出宜万全,兵饷未足,不敢以至尊为孤注”的论调,金堡指出目今“势危而时迫”,皇帝正应该“自以其躬为孤注,激发忠臣义士之气”,以得到“四方响应”。如果“直为此迟回,坐失大信于天下,”则“恐狡虏有以窥陛下之深浅”,而那时因为“观望者离心”,“砥砺者解体”,则“事必败矣”。其言凿凿,其情恳切,惜隆武小朝廷内早已党争闹得不像样了,他的话还有谁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