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

南宋时期严羽所著的诗歌理论著作
《沧浪诗话》是南宋诗论家严羽创作的诗歌理论著作,约成书于南宋理宗绍定、淳[yòu]年间,全书共五卷。[2][1]
《沧浪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后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本书在“诗辩”中提出了别材别趣说,认为诗人只有学识而没有先天的写诗别材是写不出好诗的,而诗歌如果没有别趣的美感形象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审美兴趣。在“诗体”中,讲了诗歌的发展形式与时代、作家的风格与流派问题。在“诗法”中,论述了诗歌的创作法则和诗的艺术特征。在“诗评”中,对宋以前尤其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评议。在“考证”中,对前代作品的真伪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2][3]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以说明自家实证实悟的要旨所在。[4]
《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兴趣”“妙语”“别才别趣”“以禅喻诗”等许多创造性的诗论。[1]"以禅喻诗"是《沧浪诗话》鲜明的学术品格。严羽借用佛禅"妙悟"的概念作为其论诗的拱心石,构建了以"妙悟"为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兴趣"为特质论,以"气象"为境界论的严整的诗学体系。[5]
胡应麟在《诗数》对《沧浪诗话》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崛起烬余,涤除榛棘,知诗者非沧浪而谁?”清代杨浚则以“别材别趣非关学,了了禅心诗话楼。领取羚羊香象妙,一时文士尽低头”。客观地概括和评价了《沧浪诗话》的诗歌理论。《沧浪诗话》是宋代最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对明代的前后七子(包括谢榛)的理论,特别是格调派有重要影响,并在文体理论方面影响了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和徐师曾《文章明辩序说》,在清代,它还影响了王夫之叶燮王士桢王国维等人。在选本方面,还影响到了元代杨士弘的《唐音成》和高棅唐诗品汇》等选本。[2]

成书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