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

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非法行为
逃税(英文:Tax Evasion[1]),又称非法避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非法行为。[2][3]
逃税的主要表现有伪造、涂改、销毁帐册、票据或记帐凭证,虚报、多报费用和成本,少报或不报应纳税所得额或收入额,隐匿财产或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回已纳税款等。[4]在某些国家,逃税是刑事犯罪,案情严重者可被判处死刑。[3]2024年3月18日,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危害税收征管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a],明确各类危害税收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明确新型犯罪手段的法律适用,首次将签订“阴阳合同”作为逃税的手段明确列举。《解释》对逃税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作了提高。同时,针对假发票泛滥、虚开发票猖獗的情况,《解释》对伪造、非法出售、购买、虚开发票等各类涉发票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予以明确。[5]
2024年,中国税务部门共对2722户加油站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57.89亿元;对169名网络主播开展检查,累计查补收入8.99亿元,有力规范了行业税收秩序,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全国税务稽查检查涉嫌虚开骗税企业6.18万户,认定对外及接受虚开增值税发票等619.08万份,挽回出口退税损失145.33亿元。[6]

概念释义

逃税,又称非法避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非法行为。在某些国家,逃税是刑事犯罪,案情严重者可被判处死刑。[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