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醚

硫原子以单键与两个烃基结合的化合物
硫醚(英文名:Thioether)为醚键中的氧原子被硫原子替换的二价硫的有机硫化合物。通式R—S—R′,[1]式中R,R′为烃基,R,R′相同时为单硫醚;R,R′不相同时为混硫醚;R,R′间彼此相连成环时,为环硫醚。[3]硫醚不溶于水,可溶于醇和醚中,多数为无色液体。通常不具恶臭,但分子量较低的硫醚具有臭味,沸点比相应的醚高。[1][2]硫醚可被理论量的过氧化氢氧化成亚砜,被过量的过氧化氢氧化为砜(R为烷基)。硫醚具有弱碱性、强亲核性。可与卤素、重金属盐形成稳定的加成化合物,能与卤代烷形成结晶的三烷基锍盐。[1]
硫醚用途较广,如用作医药、农药、燃料油添加剂和润滑油添加剂、聚合反应链转移剂、抗氧剂稳定剂等。[1]短期接触硫醚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更多是影响水体感官属性(如异味)。然而,其出现往往提示水源可能受到有机污染或富营养化问题,需及时排查生态风险。[4]例如,2025年7月16日上午9时左右,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良渚街道部分区域出现自来水气味异常,不少居民反馈其气味类似“粪臭”,饮用后部分人出现了腹泻皮肤瘙痒等问题。根据调研情况,这次致嗅物主要为二甲基三硫等硫醚类物质,来自苕溪水源,原水管道中测到较高浓度硫醚类物质。[4]
1897年P.格伦弗雷塞用苯与硫黄三氯化铝催化作用下,首次得到不溶的聚苯硫醚树脂。1948年研究过用对二氯苯与硫黄、碳酸钠反应合成聚苯硫醚,1967年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用对二氯苯与硫化钠六甲基磷酰三胺N-甲基吡咯烷酮极性溶剂中缩合聚合得到聚苯硫醚,1973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Ryton。[5]1978年,Migita团队报道了使用Pd(PPh34作为催化剂的钯催化芳基卤化物硫化反应,该方法能以良好收率制备二芳基硫醚。[6]

发现历史

1897年P.格伦弗雷塞用苯与硫黄三氯化铝催化作用下,首次得到不溶的聚苯硫醚树脂。1948年研究过用对二氯苯与硫黄、碳酸钠反应合成聚苯硫醚,1967年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用对二氯苯与硫化钠六甲基磷酰三胺N-甲基吡咯烷酮极性溶剂中缩合聚合得到聚苯硫醚,1973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商品名为Ryto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