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宾-抖音百科
张宾(281年-322年),字孟孙,赵郡中丘(今邢台市内丘县)人,晋中山太守张瑶之子,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功臣、谋士、政治家。[1][2][3] 晋永嘉三年(309年),石勒为刘渊的辅汉将军,率部占领太行山东之地时,张宾按剑求见,逐渐得到石勒信任,被署为军功曹,并在“君子营”成立后,成为“谋主”。永嘉五年(311年),石勒屯兵江汉,军中粮草不继,疾疫又起,遇到危机时,张宾建议石勒挥兵北上,正月渡过沔[miǎn]水,二月攻占新蔡、许昌。九月张宾劝石勒乘机诱取青州(治今山东淄博东北),援取寿春(今安徽寿县)。使石勒率兵乘胜南下,十月攻掠晋豫州(治今河南淮阳)诸郡,兵临长江而还,屯于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威青江南。永嘉六年(312年),张宾为百战百胜、飘忽不定的石勒决策据点河北,长驱至邺,攻于三台。在邺城一带建立根据地,得到采纳,张宾被拜为中垒将军、右长史,尊称“右侯”。当邺城难以攻克时,又建议石勒转以赵国旧都邯郸、襄国二城为中心,逐步扩展领土,进而创建霸业。石勒采纳后,攻占襄国(今邢台市),又使计让汉帝刘聪信任石勒,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上党郡公。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为统一北方、建立后赵政权奠定了基石。晋建兴元年(313年)间,张宾先后献卑情候机、亲己疏敌之计,消灭幽州王浚的军阀割据势力,使石勒据有中国东北八州中的七州之地。建兴三年(315年)石勒又采纳张宾的招抚兼并之计,把地盘扩展到太行山西的并州。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年)十一月,张宾与石虎、张敬支、屈六、程遐等文武一百二十九人联名上疏,请石勒称尊号,即位称赵王,改元称赵王元年,国号“赵”,即以襄国为都城。由于汉主刘渊此前已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故称石勒所建为后赵。此后张宾任大执法,封濮[pú]阳侯,专总朝政,位居百官之首。后赵元年(319年),石勒为规范国家建制,决定清定百官五品时,受命领选。石勒在张宾协助下“拓城郭,起雉堞[dié]”,将襄国古城建成一座内有城、外有郭,固若金汤的坚强堡垒,号称建平大城。后赵四年(322年)张宾病逝,石勒追封张宾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