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沔[miǎn],字子汪,徐州彭城人,左骁卫大将军、东阳郡王刘廷珍之子。少孤,振武节度使范希朝署牙将。希朝卒,入为神策将。文宗大和末累迁大将军,擢[zhuó]泾原节度使,徙振武。开成中以击突厥功,进检校户部尚书。武宗时迁检校尚书左仆射,以击回鹘、还太和公主功,加检校司空。拜太子太傅,致仕。 人物生平
刘沔是许州牙将。早年跟随李光颜为帐中亲将。元和末,李光颜讨伐吴元济,常用刘沔为前锋。蔡州守将董重质守卫洄曲,其部下乘骡战斗,号称"骡子军",最为强悍,官军经常防备骡子军。刘沔骁勇善骑射,每次与骡军交战,必定冲锋陷阵,俘获敌人并割下其左耳而回,所以忠武军,败敌功劳第一。淮、蔡平定,刘沔随李光颜入朝。唐宪宗留刘沔宿卫,历任三将军。又任过盐州刺史、天德军防御使,在西北边陲屡立战功。 年少时便成为孤儿,客居在振武军,振武军节度使范希朝任命他为牙将。军队中大聚会时,刘沔提着刀站在大堂下面,范希朝认为他是奇才,召他来并对他说:“你今后一定会担任我这官职。”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刘沔进京担任神策军将领。 太和末年,刘沔多次升迁至大将军,升任泾原节度使。后河西党项反叛,刘沔率军屡次诛杀其首领,调任振武节度使、检校右散骑常侍、单于大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