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坤[8](1884年[a]-1969年5月31日),字载乾(一作戴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湖北江夏人,著名革命义士。[1][2][6][9]
熊秉坤早年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读书不成,乃入商店当学徒。后来弃商入伍,在湖北新军第8镇工程第8营当兵期间,熊秉坤由正兵升正目(相当于班长),并加入了日知会。1911年春,熊秉坤加入共进会,接任共进会工程第8营代表,在营内秘密发展会员200多人,并任工程第8营革命军大队长。[1]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湖北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从武昌紫阳湖畔率先发难,打响了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专制帝制的第一枪。[10]1913年“二次革命”时,熊秉坤在南京参加讨袁,后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中任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1]武汉解放前夕,熊秉坤参与维持地方治安,推动和平。[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1] 1969年5月31日,熊秉坤病逝于武昌,并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与早逝的夫人刘珍合葬于武昌九峰革命烈士陵园。[2]熊秉坤对空连发三枪,拉开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序幕。[13]孙中山为上海《晨报》撰文时,称“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起义之日乎”。[14]熊秉坤的主要作品有《武昌起义谈》《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辛亥湖北武昌首义事前运动之经过暨临时发难之著述》《阳夏战争日记》等,是研究武昌起义经过和近代湖北革命团体发展史的珍贵文献。[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