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Credit Risk Management),是指金融机构等通过内部政策、规章制度、量化评估和外部服务,对客户信用调查、付款方式选择、信用限额确定、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的全面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规避信用风险的发生或降低其损失[1]。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担保、抵押、备用信用证等[2]。
特点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