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桥墓群

位于海南三亚海棠湾的历史遗迹
藤桥墓群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镇,是一处迄今为止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徒墓地,也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墓群一直延伸到陵水与三亚市交界的陵水湾畔海滩上,共发现墓葬45座,以其特殊造型、丧俗、文字、图形等以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闻名于世。[1]

发现经过

1987年,海棠湾镇东溪村的三名村民承包了海边一片荒地种植海防林,他们在用推土机清除沙丘地里的杂草时,发现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珊瑚石,再仔细看时发现有阿拉伯文。于是将情况向文物部门汇报。至此,藤桥墓群重现世人面前。通过考证,确认该墓群是唐末时期穆斯林商人的墓葬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藤桥墓群的时代跨度较大,早期坟[yíng]的上限可为唐代,而晚期坟茔则至元代。此遗迹的发现,跟中国的史籍记载以及古代波斯、阿拉伯人称雄海道的年代完全吻合。

遗址布局

古墓群位于番岭坡海滩沙丘上,其范围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现古墓群占地20.1亩。截止到2013年可看到墓碑的墓尚有42座。古墓均为竖穴土坑墓,上无封土,长1.8———2米,宽0.8———1米,深1.2米,没有葬具和随葬品。墓碑上刻圆月、卷云、花朵、生命树等图案。碑文用阿拉伯文或波斯文阳刻,内容大致为墓主姓名、死亡日期,或阿拉伯经文。其墓和墓碑均用海边的珊瑚石制作堆砌,相对集中,排列有序,没有葬具和随葬品,遗体安葬在沙滩上的坑道里,头朝西北(或北),脚向东南(或南),侧身屈膝,面朝西,朝向伊斯兰教徒的西方天国,是典型的伊斯兰教葬俗。墓葬无封土,只立珊瑚石碑作墓穴标志,碑首有玉圭、双峰、山字等形状,高36—60厘米,宽35—58厘米。这片墓群不同于我国广州泉州杭州杨州等地的穆斯林墓葬,而近同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的一些穆斯林葬俗,带有其早期墓葬的特色,是典型的海洋文化艺术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