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图》是由北宋画家乔仲常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美国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1]。该画作按照苏轼《后赤壁赋》的叙述顺序展开,将赋文分成了多个片段并记录在画面上。画作风格清空洒脱,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赤壁”主题的画作之一[2]。
画作内容
乔仲常将《后赤壁赋》分成九段,并将其标题标注在画上,逐一描绘。画中展现了群峰高耸、幽涧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树、溪桥陂陀、横江阔水等多种景色,随着苏轼与客人游览的过程逐渐呈现。画作的主题包括“人影在地”、“携酒与鱼”、“江流有声、水落石出”、“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等虬龙,攀危巢”、“登舟放流,有鹤东来”、“梦二道士”和“惊悟开户”。
创作背景
《后赤壁赋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苏轼的《后赤壁赋》,这篇赋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湖州谢上表》遭到逮捕,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他在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游览赤壁,并撰写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乔仲常在此背景下,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创作了这幅山水人物画。乔仲常的艺术风格独特,他吸收了南北画派的特点,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体现在《后赤壁赋图》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