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拉丁学名:Arundo donax L.;英文名:Giant Reed[1]),别名毛鞘芦竹,是禾本科、芦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9] 多年生草本,具发达根状茎。秆粗大直立,高3-6米。茎坚韧,多节,常生分枝。叶鞘长于节间;叶舌平截,先端具纤毛;叶片扁平,长30~60厘米,基部白色,抱茎。圆锥花序极大型,长30~60厘米,分枝稠密,斜升;颖果细小,呈黑色。花果期9-12月。[9][4]分布于北非、中亚、西南亚、东亚、东 南亚、南亚、南欧、澳洲,世界多地广泛引种。[5][4]生长于河岸、道旁和沙质壤土上。[10]喜温暖潮湿气候,喜水湿,又非常耐旱。喜阳光充足,也耐轻度遮阴,耐寒性稍弱。在北方地区,冬季其地上叶片干枯,但地下根茎可越冬,次年春季重新萌发叶片。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在微酸或微碱性土中生长。[11][12]芦竹的具体的繁殖方法包括分株繁殖、栽植根茎以及利用完整茎秆或小段茎秆进行繁殖、组织快繁。[13][7] 芦竹根茎可入药。一般鲜用,随采随用。味微苦,性寒。清热利湿,养阴止渴。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黄疸型肝炎、热病伤津、口渴、小便短等。[6]芦竹为簧乐植物,富含纤维,其纤维长度仅次于木浆,是上等的造纸原料。盐碱地区的园林绿化中,适当栽种芦竹,会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7]但在某些地区(例如新西兰北部),芦竹因地下根茎生长快,扩繁能力强,排挤本土植物,被认为是一种入侵植物。[12] 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因为它分布广泛且未面临重大威胁。[1]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