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甸庙会

北京市的传统民俗
1
4
 厂甸庙会又称北京春节文化厂甸庙会,起源于明代嘉靖,是北京最古老的庙会,是北京八大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最负盛名的庙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开放,与南京夫子庙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成都青羊宫庙会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1]
厂甸庙会兴起于北京的一条胡同,元代在这条胡同设琉璃官窑,窑前空地被称为厂甸,[4]又依托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庙字,厂甸庙会由此得名。[5]厂甸庙会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年),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一度中断。1963年,北京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2]2001年,厂甸庙会在停办37年后重新开放。[1]2023年厂甸庙会开创中国庙会先例,将传统文化与“元宇宙”技术相结合。[6]
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2]以“文市”特点而著称。[7]厂甸庙会早期以封闭型的游园形式为主,逐渐实行开放型步行旅游商业街模式,内容有老北京传统花会、旧京民俗老照片展、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天桥绝活儿表演舞狮、现代舞、民间手工艺展、武术、杂技等,以及琉璃厂文化街上的众多老字号展出的各种木版水印、文物复制、制笔工艺、古旧图书修复技艺等。[4]
厂甸庙会是展示京味民间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台,是各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荟萃的大舞台,被民俗学者们称为北京的文化名片。2006年,厂甸庙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42)。[5][1][2]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