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州志-抖音百科
《磁州志》是一部记载磁州地区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化教育以及物产等方面情况的地方志书籍。磁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期,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变更,最终在民国时期由州降格为县。现存最早版本的《磁州志》是由明朝成化年间磁州知州张梦辅主持编纂,学正刘湜负责撰写,其后多个朝代均有修订和补充。这些版本为后世学者研究磁州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磁州这一名称源于该县西部九十里处出产磁石的磁山。唐朝永泰元年(765年)因与河东地区的“慈州”重名,更名为“礠州”,宋朝政和三年(1113年)又改为“磁州”。明朝时期,磁州隶属于河南彰德府,管辖武安、涉县两个县。清朝雍正四年,磁州划归直隶广平府,不再管理其他县份。民国二年(1913年),磁州被降级为磁县,之后辖区有所调整。[1] 历史沿革
磁州的历史始于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当时在滏阳县(现磁县)设立了慈州。由于县西九十里的地方有一座磁山,因此得名。到了唐代永泰元年(765年),为了避免与河东地区的“慈州”混淆,慈州更名为“礠州”。宋代政和三年(1113年),礠州又被改称为“磁州”。在明朝时期,磁州属于河南彰德府,管辖着武安、涉县两个县。清代雍正四年,磁州成为直隶广平府的一部分,不再拥有下属县。民国二年(1913年),磁州被降级为磁县,自此以后,虽然辖区有所变化,但磁县的名称一直保持至今。[2] 编纂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