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是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的地域名称[1], 又称淮右、德胜[2],现今一般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包含整个安庆、六安、合肥、黄冈地区以及南京、武汉、鄂州等城市的部分地区[3]。
淮西是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的方位名词。中唐之前,淮西是自然地理区域的泛称,是淮河之西的简称,即淮河以北流域,但各个朝代的淮西所指的区域有所不同。唐肃宗于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在淮南、河南两道的基础上分别设立了淮南节度使和淮南西道节度使,其中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淮西节度使或淮西镇,也可径称淮西,至此淮西成为一个有特定管辖范围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宋熙宁五年(1072年)设淮南西路,简称淮西,且淮西的地理范围逐渐变为江淮之间偏西的区域,并最终集中在现今皖北东部的淮河中游平原地区。[1] 中唐时期
唐初,唐王朝根据山川河流将天下分为十道,其中有淮南道。淮西节度使原称淮南西道节度使(758年设置),又称淮宁节度使、彰义节度使,是安史之乱后割据的藩镇之一。817年,唐王朝平定吴元济后废除。淮西藩镇割据区域包括淮南道的西部和河南道一部分,并不仅仅是淮南道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