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罗单竹

禾本科(竹思)簩竹属植物
沙罗单竹(学名:Schizostachyum funghomii)为禾本科思劳竹属下的一种丛生竹类,别名沙罗竹、罗竹、薄竹、湿竹。该种竹子高度可达14—24m,直径7—16cm,节间60—130cm,是节间最长的竹子之一。秆壁较薄且韧性好,适于编织和造纸。分布于中国云南、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下湿热的沟谷地带。

形态特征

秆直立,高达14-18米,最高达24米,直径7-9厘米,最粗达16厘米,尾梢劲直,节间60-70厘米,最长者可达130厘米,圆筒形,粗糙,具硅质,初时多少被糙伏毛,秆壁厚3-5毫米,秆环平,光亮,[tuò]环稍隆起,秆每节分枝多数。秆箨迟落,质硬而脆,长约为基部宽的2/3,背面具硅质,被有贴生的白色或淡黄色糙毛,边缘无毛,较薄,纸质,顶端近截平或微凹;箨耳缺如或在大的秆箨上为极狭而高仅1-2毫米的皱折带状物,鞘口[suì]毛显著,长5毫米,棕黄色,基部被微小糙硬毛;箨舌高1-2毫米,无毛,边缘浅裂,被3-5毫米的流苏状毛;箨片线状披针形,外翻,在秆下部节上者长不超过箨鞘之一半,背面无毛,腹面基部被一簇与繸毛等长的刚毛,其余部分被糙伏毛。小枝具叶6-9枚,叶鞘下部多少具硅质;叶耳不显著,繸毛多数,长5-6毫米,基部被微小糙硬毛;叶舌约1毫米,边缘有浅裂成流苏状,叶柄长3-5毫米;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0-30厘米,宽2.5-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表面除基部及中脉附近被极稀疏白色长柔毛外,余处无毛,下表面被白色小糙硬毛。
小穗着生于无叶花枝之各节,圆柱形,被白色柔毛;先出叶长圆状倒卵形,长5-7毫米,薄纸质,具2脊,脊上被白色小纤毛,顶端钝,边缘无毛或近无毛;苞片1至数枚,长圆形,长6-15毫米,纸质,具多脉,顶端钝圆,具短尖头或三角状尖头,小穗含小花1-2,通常顶端的1枚能发育,孕性小穗长3厘米,不孕小穗长1.8-2.2厘米;外[]长圆状披针形,长15-17毫米,质硬而脆,强烈内卷,密被白色柔毛,具多脉,顶端急尖,具粗糙芒尖,长1-2毫米;内稃长达26毫米,具多脉,基部螺旋状圆卷,近无毛,上部有显著纵沟,被白色纤毛,顶端2齿裂(见于孕性小穗中)或为不等长的2脊(见于不孕小穗中),花丝白色,长达18毫米(未伸出时长仅2-3毫米),常成对在基部合生,花药棕黄色,长达12毫米;子房无毛,长达9毫米,具短柄,花柱淡黄色,长达15毫米,柱头3,紫色,羽毛状。果实纺锤型。 [2]种子为颖果,长15.46-24.42毫米,宽2.03-4.51毫米,平均长宽比为5.91;外带颖壳(分内稃、外稃),外稃易脱落,顶端无芒,果皮质薄干燥略开裂,内稃与种皮紧密不易分离;其形状为狭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腹部近光滑,表明有一条明显的腹沟,胚位于颖果基部,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净度;将种子上的外壳、废种子、夹杂物去除后,种子的净度为72%,种子千粒重;沙罗单竹种子带壳(内、外稃)千粒重为58.36克,去壳千粒重为51.18克。
沙罗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