娵訾

中国古代十二星次之一
娵訾[jū zī]是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中的亥相对应,[1]源于中国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2]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十八宿中的室宿与壁宿。《尔雅·释天》中有:“娵訾之口,营室、东壁也。”《汉书·律历志》中则记述有:“娵訾,初危十六度,立春。中营室十四度,惊蛰。终于奎四度。”明确叙述了其当时在二十八宿中所占的范围以及太阳在其范围中时节气的变化情况。明末时将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也称作娵訾宫。[1]

十二星次之一

解析

娵訾是十二星次之一,[1]配十二辰为亥时,配二十八宿为室、壁两宿。古称娵訾之口,按《尔雅》古以上述两宿为标志星。按《汉书·律历志》,日至其初为立春,至其中为雨水。明末后译西方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为娵訾宫。[2]

星次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