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中学

1920年徐世昌筹建的学校
旧址位于博野县北杨村境内,今已毁,由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组织筹建。始建于1920年,日军占领博野后,被毁。

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1919年到博野县北杨村瞻仰颜元故居,认为颜李学说可以富国强民。次年即在北京组织了"四存学会",并在府右街筹备建立了一所"四存中学"。1922年,由"四存学会"拨银2800元作为建筑费,在北杨村创一所小学,徐世昌命名为"四存小学"。次年,"四存学会"又拨款800元招生开学。嗣后,徐世昌每年拨银元800成为定制。张荫梧作为四存学会博野分会的会员,他在执掌北京市长期间,当然大力捐助,组织四存学会旅京的博野会员成立北杨村学务委员会(后改为校务董事会),亲任主席,募捐资金,扩展校务,将"四存小学"增设中学,1929年改为"四存中学",还一度任校长。当年,连同小学共有学生240人。
1922年,北京的四存学会以博野县北杨村是颜元故里的缘故,拨银2800元作为建筑费, 北杨村颜氏宗族后裔慷慨捐献村北地产15亩作为校址,在北杨村创立了一所两等小学,徐世昌定名“四存小学”。四存小学的目的:继承和发扬颜元学说,培养社会人才,富国强民。 1923年四存学会又拨款800元,招生开学。此后,徐世昌每年捐银元八百,成为定制。
张荫梧作为四存学会博野分会的会员,组织四存学会旅京的博野会员成立了北杨村校务委员会(后改为校务董事会),亲任主席,募捐资金,扩展博野四存小学校务。1929年,他将四存小学增设中学班次,还一度兼任校长。1931年春,张荫梧将四存小学改为四存中学,专心致力校务。这时,热衷于“乡村建设”的梁漱溟北京闻讯而至,他本着颜李学派的务实精神,帮助张荫梧确定了“以适应社会为基础、改进社会为标的”的教育方针,倡办农村教育,纳教育于整个生活中,旨在由学校社会化而跨入社会学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