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

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通济渠,又称汴河,是中国隋唐时期的大运河首期工程,于隋朝时期开始建设,连接黄河与淮河,全长650公里。通济渠的建设对南北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1]
通济渠的修建始于隋朝,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水源为黄河,引水向东流向开封市;东段终点为今江苏盱眙,水源为淮河。通济渠的完成使得黄河、淮河和长江的干道得以贯通,对南粮北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同时,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通济渠是最重要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4]
通济渠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如2021年12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同时,通济渠沿线有许多旅游景点,如河南省的“通济渠文化遗址公园”、河北省的“通济渠博物馆”等。通济渠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通济渠木版年画”、“通济渠石板题材”等。[5][6]

形成变迁

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