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

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通济渠,又称汴河,是中国隋唐时期的大运河首期工程,于隋朝时期开始建设,连接黄河与淮河,全长650公里。通济渠的建设对南北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1]
通济渠的修建始于隋朝,这一大运河工程分为东、中、西三段,总长度约为2000里。西段起点为洛阳,水源为洛水和谷水;中段起点为板渚,水源为黄河,引水向东流向开封市;东段终点为今江苏盱眙,水源为淮河。通济渠的完成使得黄河、淮河和长江的干道得以贯通,对南粮北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3]
通济渠曾获得过多项荣誉,如“全国水利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单位”等。同时,通济渠沿线有许多旅游景点,如河南省的“通济渠文化遗址公园”、河北省的“通济渠博物馆”等。 通济渠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通济渠木版年画”、“通济渠石板题材”等。[4][5]

形成变迁

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