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文

始于周代的籀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勒石铭金”一词,就是说石刻文字与青铜铸造文字。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zhòu]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石刻》《会稽石刻》等。后世推崇书法艺术,书法大家的字,石刻极多,为中国独有的“国粹”艺术之一。

北齐摩崖石刻

刻石在平阴共有五处,分别刻于云翠山、天池山、黑山、小山子。二洪顶山崖上,是山东继发现泰安邹城汶上等八处北朝刻经后第九处摩崖刻石。
刻石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属旧县屯村铺二洪顶刻经。该刻经分别刻在茅峪泉南北两崖壁上,总体面积近600平方米,北齐僧人安道一所书。其中有《金刚经》、《般若经》等5篇,颂文3篇。佛题名23处,蟠[chī][]线刻碑一处。总近千字,有损。有安道一题名的“大空王佛”四字通高11.3米,佛字高达4.25米。是甲骨文诞生以来汉字至此中真正的“大字鼻祖,巢之最”,最小的字只5厘米。
经文内容主要反映了佛僧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名无相”等“性空观”。而“大空王佛”,“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主要反映书者安道一尊空为王,蔑视权贵,以山为佛,以安为乐的佛教观,是对佛教“安心禅”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