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又名黑斑蛙、青拐子等,[4]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一种动物[12],广泛分布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中国等国。[3][8]其主要栖息在平原或丘陵地区的水田、水沟、池塘、小河、沼泽,海拔2200米以下的山地,以及多种类型的林地中,[3][6]是中国稻田区一种主要经济蛙类,在防治虫害、保证农业丰产方面有较大作用,常被人们称为“护谷虫”[8]。 黑斑侧褶蛙雄蛙体长50~70mm,雌蛙体长40~90mm,眼大而突出,不同个体体背颜色差异较大,上有不规则黑斑及条纹,体和四肢腹面为一致的浅肉色或带微红色。[3][8] 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性[8]。成蛙主要以蜘蛛等小型动物及多种有害昆虫为食物,蝌蚪主要吃植物(藻类等)[8][9]。白天隐匿在农作物、水生植物或草丛中,黄昏和夜间活动,还具有冬眠行为[3][8]。其生活史包括了卵、蝌蚪、成体三个阶段[8],繁殖季节通常为3月下旬至6月,中国南方种群较早、北方种群稍晚。[3] 黑斑侧褶蛙对环境敏感,可作为反映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另外其也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较理想的实验动物,具有数量多、易捕捉、无毒害、价格低的优点。[10][8]
2009年,《中国动物志》记载黑斑侧褶蛙为中国分布最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