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坻

清朝的官员
吴庆坻(1848-1924),清朝时期钱塘(今杭州)人,[1][2][3]进士出身,[4][5]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等职。[6][7][8]他善于诗文,[9]工书法,[10][11][12]苏灵芝铁像碑。[13][14][15]吴庆坻参与了《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并著有《补松庐文录》《补松庐诗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作品。[16][17]他与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18][19]曾参加铁花吟社,[20][21][22]丁丙相唱和。[23][24][25]吴庆坻的女儿嫁给了丁丙之孙。[26][27][28]

人物信息

[清]字敬疆,钱塘(今杭州)人,翰林,官四川提学使。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

人物生平

吴庆坻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进士及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改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稻田中学。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