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遗址

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琉璃河遗址(英文名:Liulihe site,别名: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北京西周燕都遗址),是一处包含西周时期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的遗址,[1][2]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2.5千米处。琉璃河遗址东西长约3.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总面积约5.25平方千米。[3]
琉璃河遗址于1945年由吴良才首次发现。1972年,学术界首次提出该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地的判断。[3]1973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房山县文教局共同组建了琉璃河考古队。1973-1977年,考古队共发掘西周墓葬61座、车马坑5座。[3]1995年,依托于琉璃河遗址的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3]同年,北大考古专业再次参与到琉璃河考古工作中,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进行合作发掘。1996-1999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社科院考古所三家联合发掘。[3]2019年起,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占压遗址的董家林、黄土坡两村进行了搬迁腾退,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也提上日程,随后,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开启了同步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工作。[4]2021年,考古队对董家林村的城内西北角进行调查和试掘。2022年至2024年,根据勘探成果,考古队对城外勘探出的疑似外城壕进行发掘。[4]
琉璃河遗址的主体被城墙、城壕包围,分为城内和城外两大区域。城内被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则为墓葬区。[5]琉璃河遗址共发掘、清理了大、中、小型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解剖城墙四处,城址内发掘了近3000平方米。[6]截至2025年2月,琉璃河遗址内城发现墓葬52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处,出土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遗物710余件。出土了西周铜簋、伯矩鬲、銎铜戈等文物。[4]
1988年1月13日,琉璃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北燕”的历史记载。遗址发现的带有“成周”内容的刻字甲骨、堇鼎中记载堇受燕侯之命到宗周觐见太保等铭文内容,不仅证明了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也是西周国家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4]

遗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