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罕汗国

中亚地区的封建国家
浩罕汗国(乌兹别克语拉丁文字:Qo`qon Xonligi;英语:Khanate of Kokand),曾是位于中亚地区的封建国家,核心地区在包括浩罕、安集延、马尔吉兰、纳曼干等城的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居民为乌兹别克人,其次为塔吉克人、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版图包括今日的哈萨克斯坦南部部分地区、乌兹别克斯坦东部以及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部分领土。[1]
明清时,大宛国又被称为浩罕汗国。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兵彻底征服了准噶尔汗国,使浩罕汗国和清朝在塔里木盆地的喀什地区连成了一片。1759年,浩罕可汗额尔德尼承认了中国宗主权。后来,浩罕汗国国王企图与阿富汗地区的杜兰尼国王联合对付清朝军队,但以失败告终。1800-1809年间,浩罕汗国的爱里木汗吞并了塔什干,他的领土也因此扩大了一倍。1814年,爱里木的兄弟,同时也是继承人穆罕默德·奥玛尔吞并了突厥斯坦城。接着,在奥玛尔之子穆罕默德·阿里,或称马达里的统治下,大帐的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占领了突厥斯坦城和巴尔喀什湖南岸之间的地区,并承认了浩罕汗国的宗主权。在1876年,浩罕汗国被俄国吞并。[2][3]
19世纪上半期,浩罕汗国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建设出现高潮。浩罕人民进行空前规模的水利灌溉工程,促进农业特别是植棉业的发展。养蚕业和园艺也很发达。布匹、书写纸张、陶器等享有盛誉。浩罕、塔什干城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与中国俄国等的贸易关系密切。[4]
浩罕汗国的国教是伊斯兰苏菲派的支脉依禅派。国民喜爱舞蹈,骁勇善骑,当时有人称颂“四十回兵不如一安集延”。古德亚汗的宫殿保存至今,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5]

历史